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记录中国丨“红色圣地”遵义的旅游驱动力

2022-09-18 11:16:25 930

摘要: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钟沁蕊 冯俊婷 王智 席澜心 马晓洁 陈俊良7月的遵义,雨水与烈日间歇交替。在艳阳高照的午后,高温依旧对出行是一种考验。这座位于黔北的西南城市,在今年建党百年的背景下,不断积聚着人气。即使在7月1日建党...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钟沁蕊 冯俊婷 王智 席澜心 马晓洁 陈俊良

7月的遵义,雨水与烈日间歇交替。在艳阳高照的午后,高温依旧对出行是一种考验。

这座位于黔北的西南城市,在今年建党百年的背景下,不断积聚着人气。即使在7月1日建党节以后,仍然有源源不断的客流向“红色圣地”涌来,最为明显的表征,就是在遵义会址纪念馆外不顾高温排起长队的人流。

八十多年前,一场扭转乾坤的会议,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让历史记住了遵义的名字。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推进至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7月初,遵义会议纪念馆门前身着红军服的游客排起长队。 本文图片均为“记录中国”团队 摄

八十多年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记录中国”特别报道,走进这座见证历史转折的“红色圣地”,在建党百年之际,探寻革命老区发展的初心和未来。

2021年是遵义旅游业受疫情影响而一度低迷后,最终实现“全面复苏”的一年。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日渐成熟的旅游产业与建党百年的重大契机,遵义基于自身久负盛名的红色历史,结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并完善了“红色旅游+”的旅游业多元发展模式,力图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记录中国”团队在遵义会议旧址前留影

反复被诉说的遵义故事

遵义的名气从每天源源不断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的人流中便可显而易见。

7月初的这座西南城市,仍在经历着高温的炙烤。但哪怕是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要想进入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依然要在门口有序排起长队。而进入大门后,要想在空地上找一个机位给自己与会议旧址——一幢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合影,也不太容易。

在这幢楼前,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他们有组织地穿着相同的衣服,不少人穿着红军衣,拉起横幅合照。

因为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发生在遵义的那段红色历史。也正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遵义依托红色旅游的发展,让这段过往在人们心中永续。

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首先要讲好遵义故事,而红色景点的讲解员无疑是故事的反复诉说者。

青年讲解员银财静在经过理论考核、义务讲解实习后正式上岗,目前已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三年有余。她告诉“记录中国”团队,讲解员星级越高,每一次讲解工作的提成就越高,只要足够勤奋,一位五星讲解员的月收入可过万元。为此,讲解员深入学习和介绍党史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本着尊重历史与对听众负责的原则,必定在最大程度上将参观红色场馆打造成不枯燥、有内容、有深度的体悟之旅。

“我们馆里原本就有50多名讲解员,年纪最小的97年出生,最大的已经40多岁。今年因为建党百年,人流量增加,又新招了22个讲解员。大家都对工作很有热情,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讲解7场,一场大概要花一个小时。”银财静回忆说,“我也是遵义人,因为对家乡的革命历史感兴趣而选择了这个职业。刚上岗的时候,每天下班都会自己学习、做笔记,我觉得能够通过我的工作让更多人对党的历史有进一步了解,这很有意义,也很有收获。”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有15年讲解经验的“五星讲解员”刘鑫于2017年离开遵义会议纪念馆,来到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继续从事讲解和党员培训工作。“从事这份工作越久,我的感情就越真挚。”她说。

红军烈士陵园又被当地人简称为“红军山”,因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之墓与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的故事而闻名。在邓萍牺牲场景的雕塑前朗读彭德怀回忆录选段时,刘鑫深情的声音微微颤抖。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一定会拿出激情,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当时红军烈士的气魄,以及长征留在我们血脉里的精神。”在刘鑫满含感情的传述中,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救助当地病人而掉队、最终英勇牺牲的事迹成为遵义市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据刘鑫介绍,每周都有附近的居民来到红军山,在他的雕像上挂上红绸,或在雕像前放上一把糖果、分给前来参观的孩子,以示纪念与祝福。自外地而来的游客们也会入乡随俗,摸一摸龙思泉雕像的脚部与腰间的药罐,寓意在红军战士的庇佑下保持健康。

遵义市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录中国”团队,遵义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星级讲解员”评定制度,结合游客评分,党史知识、讲解技巧等专业素养考试及从业时长等指标,对讲解员的能力进行量化考核,评定出六个层级的“星级讲解员”。在这一制度下,遵义市已培养出12位国家级的“红色五好讲解员”,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三。

“记录中国”团队队员聆听讲解员刘鑫的讲解

红色资源与绿色乡村的结合

“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辅助红色旅游”,是遵义市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典型范式之一。

距离遵义市区一小时车程的苟坝村与花茂村曾是典型的黔北贫困农村,村民以务农为主,常年受制于地形多山、气候多雨、土壤酸性的恶劣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受阻。

当地人农闲时兼制土陶,但道路系统不完善,原材料陶泥、燃料煤均需经山路挑回村中,人力消耗较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追求更高收入,村民外出务工成为大趋势,山村陷入冷清。

苟坝的红色历史遗产为村庄的重新繁荣创造了机遇。

这里曾是193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的地方,亦是毛泽东说服周恩来撤销进攻打鼓新场(今金沙县)计划,最终避免红军落入敌军陷阱的扭转战局之地。

2010年,苟坝会议会址被评定为贵州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筹备工作委员会设立,开始在保护、修缮文物的同时对当地旅游业建设做出规划。到2015年,红创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开始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实践。

苟坝与花茂同属枫香镇,两村比邻而居,前者有苟坝会议的红色遗迹,后者有保存完好的乡村风光。随着苟坝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政府的推动与居民的参与下,花茂村的乡村旅游业也开始萌芽。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王治强是花茂村中最早外出打工的本地居民之一,也是最早返乡开办农家乐的创业者。

2012年,感受到家乡发展机遇的王治强翻修了闲置多年的祖宅,办起了供游客住宿、餐饮的“治强农庄”。2014年,主题为“醉美遵义,红色苟坝”的第三届遵义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苟坝村召开,王治强将农家乐更名为“红色之家”。“1935年红军来遵义的时候,在我家老房子里住过两次,直到现在后面山上还有红军留下的标语。所以我觉得‘红色之家’这个名字既好听,又是很合适的。”他说。

“红色之家”农家乐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视察。就在王治强家的这座小院里,习总书记和老乡们拉家常时,提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总书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这次视察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

据王治强介绍,2014年花茂村人流量在10万人次左右,2015年下半年就达到了60万人次。他所经营的“红色之家”也成为研学团队考察调研、聆听红色故事的“打卡点”,今年上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600余个。

红色为底色的旅游开发之路

村中母氏陶艺馆的创办人母先才也对花茂近年的巨变深有体会。

他告诉“记录中国”团队,几十年前村中原有20多只土窑,每只由七八户居民共用,后来外出打工的人日渐增多,土窑大多荒废,祖上世代制陶的母先才也一度想要放弃。2014年,“苟坝-花茂”线路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合作模式已经初步建设,在地方政府建议下,母先才在原本的陶器生产之外在村中开起了陶艺馆,供游客参观体验。

前来研学的当地学生在体验做陶

“当时我心里其实是没底的。虽然政府给了一些补助,但那还不够,我和家里人拼拼凑凑借了80万,年底的时候天天晚上睡不着,就怕还不上。”母先才说罢,自己也笑了起来。“但是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开始,庆祝遵义会议80周年,游客就越来越多了。”

母先才透露,之后除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客流量没有再少下来过。他原来打算用20年还清的债,最后只用了两年就还完了。靠着陶艺体验项目,他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占到陶艺馆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为了推动苟坝红色文化与花茂乡村特色的结合,母先才还迎合游客需要,在2020年推出了售价100元的陶制马灯。“来花茂的人,都要先去苟坝听一听毛主席当年提着马灯找周恩来夜谈,最后说服他改变战术的故事,所以我就把苟坝的红色历史和我们花茂的陶艺结合起来,效果很好,大家都愿意买。”

母氏陶艺馆展示的游客作品

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管理处副处长陈睿在接受“记录中国”团队采访时表示,红创区旅游业的开发始终以“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为根本落脚点,秉持“一红一绿,交融发展”的理念,将苟坝的参观式红色旅游与花茂的体验式绿色旅游相结合,开创当地旅游业多元发展的新路。

陈睿回忆说,红创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许多村民对政府政策缺乏了解,对行业前景心怀担忧,红创区便积极对外宣传,并主动对接团队赴当地旅游考察,以人流量的增长让村民看到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此外,在前期发展规划中,政府引入由区级财政出资的全资控股国有企业平台,主要负责当地红色旅游开发和市场拓展,通过政府牵头,带动老百姓观念的转变,直到他们真正了解旅游产业确实能带来收益,他们就会主动作为。目前,平台公司70%以上的员工都是本地的村民,吸引了一大批曾经在外的打工者返乡就业和创业。

“2019年,红创区内几个村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陈睿表示,2012年,红创区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6500元,到2020年则增长到了2万元以上。

“腰包鼓起来了,百姓就笑起来了,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特色旅游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要通过对红色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滋养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脱贫不仅应该表现在物质上,更要体现在精神上。”他说。

“记录中国”团队成员采访陈睿

补齐短板吸引更多年轻群体

随着“红色旅游+”模式的成熟与完善,遵义的下一步目标是继续扩大旅游影响力,尤其要通过整合资源开发、推进融合发展,增强红色历史文化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遵义旅游业目前的短板,一方面是缺乏旅游文创产品,另一方面是夜间消费不足。”上述遵义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录中国”团队,为献礼百年,遵义演艺集团于7月1日推出了大型主题情景剧《伟大转折》,以歌舞、杂技、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呈现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

“我们希望把这样的大型文艺演出打造成遵义红色旅游‘夜间经济’的一部分,让游客的晚间体验不再单调。”她说。

在各景区引入外部市场主体,创新住宿等服务供给方式,也是遵义市为旅游发展注入新鲜动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都厌倦了住酒店,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红色景区周边,会布局一些精品民宿、客栈,比如有特色的玻璃民宿、露营店,更符合年轻人的兴趣。”该负责人提到,遵义市正一方面重点扶持培育“100家重点酒店、民宿、客栈”,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尝试与浙江莫干山等地的精品民宿品牌开发商开展合作,学习其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以实现住宿业的优化升级。

该负责人表示,由中石油定点扶贫的习水梧桐山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通过政企合作,企业出资从当地居民手中租用房屋打造古村落式特色民宿,居民原地就业为游客提供服务,既实现了脱贫致富,又能让游客感受到淳朴热情的民风。

面对今年以来旅游业的全面复苏,全国多地有意打造“网红城市”名号,也为各地旅游发展吸引到了不少网络流量以及实实在在的客流。

而随着建党百年这一历史时间节点过去,以“红色旅游”为底色的遵义旅游业,也在期待新鲜血液的注入。

“从遵义红色文化的知名度来看,它本身已经是一座‘网红’城市了。”该负责人对“记录中国”团队说,遵义作为一座红色城市,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上需要严谨审慎,对于革命历史的传承,应当始终怀有敬畏,不宜被过度娱乐化。

“我们当然也希望借助新的媒介技术,把遵义的好故事宣传出去,把正能量散发出去。”她也如是期待着。

责任编辑:钟煜豪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